首页 资讯 95岁清华老教授张礼开直播上课

95岁清华老教授张礼开直播上课

光明日报记者邓晖光明日报通讯员高原刘蔚如2月20日上午9:20,背着电脑包、戴着口罩、骑着电动车,32岁的清华物理系助理教授胡嘉仲出发了。张礼(右)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胡嘉仲的协助下上网课。(清华大学供图)不一会儿,来到目的地。几声轻叩,95岁的清华物理系教授张礼笑脸盈盈地打开门。房门左侧便是张礼的书房。书房不大,略有年代感的家具静默无声,五斗橱上还贴着字迹娟秀的英文,注明用途。张礼的书桌紧靠着窗户,上面压着玻璃板,一个老式的台灯,几本全英文的专业书籍,最中间一台簇新的电脑格外醒目。胡嘉仲调…

 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 光明日报通讯员 高原 刘蔚如

  2月20日上午9:20,背着电脑包、戴着口罩、骑着电动车,32岁的清华物理系助理教授胡嘉仲出发了。

  张礼(右)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胡嘉仲的协助下上网课。(清华大学供图)

  不一会儿,来到目的地。几声轻叩,95岁的清华物理系教授张礼笑脸盈盈地打开门。

  房门左侧便是张礼的书房。

  书房不大,略有年代感的家具静默无声,五斗橱上还贴着字迹娟秀的英文,注明用途。张礼的书桌紧靠着窗户,上面压着玻璃板,一个老式的台灯,几本全英文的专业书籍,最中间一台簇新的电脑格外醒目。

  胡嘉仲调出张礼电脑里雨课堂的二维码扫描页面。

  “成功登录!”张礼拿起自己的手机,轻轻一扫,笑着说。

  这是清华大学春季学期课程《量子力学前沿选题》的在线课堂现场。再过一会,清华园里教龄最长的张礼将和刚刚入职一年的胡嘉仲联手授课,和身处天南地北的学生在“云端”相会。

  “同学们要敢于想大问题,才能出大人才”

  离上课还有一小段时间,张礼和胡嘉仲已做好调试、设置铃声、蓄势待发。

  “张先生,在线上课您紧张吗?”

  “哈哈,不紧张,有嘉仲在,我就放心了!我把软件、硬件都交给他。”张礼笑言,“嘉仲是非常优秀的实验物理学家,有他加入,这堂课突破了理论物理的研究层面,引入了实验物理的角度,变得更前沿、更丰富,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!我们‘搭伴儿’,挑战无极限!”

  《量子力学前沿选题》,这是张礼整整讲了22年的课,也是胡嘉仲从教生涯的第一门课。“挑战”,则是教了71年学的张礼一直践行的“教学黄金法则”。

  “张先生的课不像一般基础课程,所有内容都可以在书本里找到,先生的课有很多内容是前沿的,需要不断学习和钻研,这让我们觉得非常有挑战。”十年前,还是学生的胡嘉仲就曾坐在课堂里听得如痴如醉。

  “在线上课对您来说是一个挑战吗?”

  “最大挑战可能是我的年龄让思维没有年轻时那么敏捷了!”张礼的笑声洪亮又充满底气,很难相信,坐在记者面前的他竟然已经年逾九旬。

  这对“师徒+搭档”选择了“雨课堂”+微信群的方式挑战在线教学。

  “这种上课方式对学生尤其有好处!”张礼说,传统课堂学生们都“不敢”提问,而在网络课堂,同学们通过微信群随时提问,老师们及时解答,所有问题一目了然,还能互相交流,促进独立思考。

  “同学们要敢于想!敢于想大问题,才能出大人才!”张礼反复强调。在他看来,善于思考,敢于质疑,是科学家必备的素质,对培养年轻研究者尤为重要。

  现在,经过几次试讲,张礼已经完全适应了在线上课的教学方式。

  此前试讲时,出现了几次网络卡顿情况,胡嘉仲及时提醒他,网络课堂声音可能延迟,PPT切换页面时要停顿一下、再翻下一页。张礼牢记着。他们还想到了一个互相配合的好办法——张礼讲课的时候,胡嘉仲用另一台电脑打开“雨课堂”,选用“学生视角”时刻“监听”着网络音质是否稳定,并打开手机微信群,随时关注着同学们在群里提出的问题,做到全面掌控、时刻把握、及时回应。

  “即使熟悉,也要认真考虑怎么讲能够让学生更好接受”

  9:50,随着铃声响起,张礼和胡嘉仲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课堂中。

  “同学们,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吗?没有声音请在微信群里反映一下。”胡嘉仲说。

  “老师们好!”同学们热情地回应道。

  “同学们上午好!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量子效应里非常重要的内容——超导,让我们先了解一下BCS wave
function。”张礼打开全英文的PPT页面。

  95岁的张礼随性自在地靠在椅背上,手边的讲义放在桌前,其他再无任何文字材料。他其实并不看讲义,有时看电脑,有时干脆望向窗外,那些略显艰深的超导理论的延展及故事像泉水一样,自然地汩汩流淌出来。窗外初春的阳光洒在他脸上,犹如蒙上一层温煦的光。

  “这门课张先生讲授了不知多少次,但他依然每年亲自准备讲义,这次联合授课,他主动找我就课堂的内容设计又讨论了不知多少回。先生的精神,可敬、可佩!”作为教师“新人”的胡嘉仲感慨地说。

  从1998年开设这门课开始,张礼就是这么做的。

  每次课前,张礼要用至少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备课,课程所用的PPT都是他亲手制作的。“即使是我很熟悉的东西,也要再认真考虑怎么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。”张礼说:“讲课是很活的东西,不是每堂课都一定能讲好。”于是,哪一堂课讲得好了,下了课后张礼就会感到“说不出的高兴和满足”,而万一某个问题没讲清楚,心里就会“非常别扭”,“我回去就会琢磨,等下次上课前再讲一遍。”

  除了备课,张礼把大量时间花在了看文献学习上。

  在张礼的办公室里,柜子里、桌子上全都堆着满满的打印装订好的文献资料,而他的电脑桌面上,也存着密密麻麻的文献资料。“前沿当然因时而异,课程就必须不断加入新的内容,所以我也可以活到老、学到老。”

  “好教师要把探索求知的科学精神传授给学生”

  一个半小时的讲授酣畅淋漓,让同学们大呼过瘾。

  “张先生讲课思路严谨,逻辑清晰,善于从历史的角度娓娓道来;胡老师十分了解现在的科研前沿、实验技术和很多新的思想,两位老师相互结合,让这门课程内容更加充实丰富,也更容易理解。”家住山西晋中的清华物理系大四学生张中弛激动地说:“课堂之外,我也感受到了一种尊师重道的传承,长者倾囊相授,学生传承、反哺老师,学术道路才能越来越通畅。”

  而71年的教学生涯中,张礼起初希望让学生学懂知识,后来他发现,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兴趣和钻研课程的动力。在这方面,他有过刻骨铭心的教训。

  张礼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做理论物理研究生时,发表了关于“电子-正电子系统的定态及其湮没转变”的论文,国际知名的多电子原子理论创始人之一福克院士对论文很满意,希望他在这个方向上继续突破。为此还给了他一年相当于博士后的职位。然而当时的张礼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进一步深入的重要意义,于是只计算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交了差。十几年后,一位美国教授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凝聚态的多电子系统,并由此创立了“正电子湮没谱学”。

  “而我当时,甚至连这个任务都没有意识到,空把时间浪费掉了,这不是一个科学家的思维。”回忆起这段经历,张礼连连摇头叹气:“在学生时代,讨论、争辩、质疑的过程我都没有训练过,我可真不希望学生们将来重复我的教训!”

  于是,张礼在授课中总是希望能够尽量让学生理解,一种思想的创始者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,又怎么解决问题的。

  “自己知道1、2、3,就教给学生1、2、3,这不是一位好教师。教师必须要把对于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科学精神传授给学生。”张礼感慨地说。

  “教了这么多年书,有想过退休的那一天吗?”

  张礼坚定地说:“除非有一天我的脑子糊涂了,看不懂东西了,那我不讲课了,就养老了。只要脑子还行,我就不会放下!”

  【记者手记】

  给这样的“网红主播”点赞

 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

  张礼老师的课很朴素,没有段子,没有“美颜”,也没有各路直播“神器”。

  但张礼老师的课很厚重。因为深入浅出,因为紧跟前沿,更因为注重启发。

  疫情当前,“延期开学,如期开课”成为非常之举。但各种直播导致的翻车现场和段子层出不穷,甚至有老师吐槽“被病毒逼成了‘十八线网红’”。众声喧哗中,张礼老师的课之所以受到追捧,值得深思。

  张礼老师的课,让我们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。长期以来,传统课堂过多关注“知识是否被正确地讲出来”,而不是“知识是否被有效地接收到”,老师“满堂灌”、学生只顾听,教学效果无从检验。但在在线教育场景下,不在教室不见面,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吸引力。我们需要的,是像张礼老师那样对启发式教育的关注,更是从教师中心主义向学生中心主义的过渡。眼下,在线教育丰富的交互式手段刚好可以为这种过渡提供技术支撑,可这种形态和要求,绝不能止步于这个非常时期,而是应该成为一种常态。

  张礼老师的课,更传递出一种对教育本身的敬畏。我们应该看到每堂课程背后老师付出的辛劳:因为“站着上课有感觉”,有老师把笔记本电脑用打印机包装箱架高,变成“模拟讲台”;还有老师为了录一段十分钟的视频,回收站里躺着几十段“不那么满意的”的视频……技术变革的效用或许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,但变革背后,老师们付出的心力本身就是最好的“教材”。这传递着对教与学的敬畏,也给学生们在非常时期上了一堂最好的人生大课。

  疫情隔绝了空间,隔绝不了知识和精神。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懂教育、敬畏教育的“网红主播”,给这样的“网红主播”点赞!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深圳热线立场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 http://www.szrexian.cn/news/2480.html
上一篇
下一篇

作者: alvin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